【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打造富有青海特色的創新高地

原標題:【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打造富有青海特色的創新高地





先進的太陽能光伏設備生產線。



青海新聞網訊 圍繞產業鏈和創新鏈“雙鏈融合”,加快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突破5微米鋁電子光箔、甲醇蛋白纖維、新型合金材料等一批核心技術;



紮實推進“百項創新攻堅”、“重點產業科技支撐”、科技“小巨人”計劃、“雙倍增”工程和工業強基工程,推進光電新材料、光伏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重大科技專項,突破N型太陽能電池、新型合金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在新材料、高端專用裝備制造等方面攻克一批關鍵技術,在更多領域實現由跟跑變為並跑、爭取領跑,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17年,積極參與“百日攻堅”“會戰黃金季”“夏秋季攻勢”“收好官、開好局競賽活動”等四大專項行動,我省主動應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做到站高、看遠、想深、謀實,搶占制高點、把握主動權。





青海西礦杭蕭鋼構生產線。



美國商標申請流程 新動能加快成長彰顯經濟活力與後勁



創新既決定著應對挑戰的能力,也是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



青海馬鈴薯育種技術在全國領先;春油菜“青雜7號”連續多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油菜主導品種;在人類低氧適應生理、高原病防治等醫學領域取得瞭系列創新成果;鹽湖提鋰、鋰電儲能開發應用、水光互補發電技術,以及青藏鐵路建設中攻克的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



多年來,我省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建設創新型青海、彌補發展短板、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瞭歷史性貢獻。



“青海開展的連續7天全清潔能源供電測試,取得瞭圓滿成功,對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都具有標志性意義。”國傢電網公司董事長舒印彪在2017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發言,將我省在青洽會期間實施的“綠電7日”實踐,高調推介到瞭國際舞臺。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黃河、長江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全國13大水電基地之一。這裡日照充足,並有大面積戈壁,發展光伏發電產業的條件得天獨厚。落實“使青海成為國傢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戰略要求,成功實施國內首次也是國際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綠電7日”,在全球能源轉型的進程中,青海的這次實踐無疑留下瞭重要足跡。

美國商標檢索

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推進“四個千億元”和“四個百億元”產業發展要求,青海省科學技術廳著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促進青海省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發展。重點圍繞打造千億元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集群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需求,安排部署重大科技專項,為光電材料產業鏈和多晶矽產業鏈條延伸、多元熔鹽體系的開發和產業化以及生態畜牧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為積極響應國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部署,我省積極推進企業簡易註銷登記改革和“多證合一”改革,持續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廣泛動員各類創新創業主體,聚集創新創業要素,優化金融服務,有效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截至目前,全省累計登記註冊市場主體35.2萬戶、註冊資本9668.28億元,同比增長14.39%、25.02%。



同時,抓住國傢支持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的機遇,不斷加大對科技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引導資金、技術、項目、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目前,新認定科技型企業40傢、高新技術企業22傢、科技小巨人5傢,充分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政策取向,為創業創新營造瞭良好的生態環境。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金屬美一體化項目建設。



新引擎不斷發力撬動轉型升級杠桿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新舊動力轉換。



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現代化廠房成片分佈,在參差錯落的建築物之間,一條“打造生態鎂鋰鉀園”的標語牌顯得異常醒目。總面積5856平方公裡的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鉀鎂鹽礦床,其鉀、鈉、鎂、鋰等各類資源總量達600億噸。青海鹽湖博物館有關資料表明,早在1958年,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青海省海西州鉀肥廠就開始在這裡開采鉀肥。然而,受可利用資源、技術和開采工藝等多種因素限制,直到上個世紀末都沒有形成規模,而且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如果說察爾汗鹽湖資源的開發前50年隻是鉀肥的開采,那近10年來這裡探索的則是一條欠發達地區資源綜合開發的跨越發展之路,而未來5-10年,其目標是建設中國最大的“生態鎂鋰鉀園”。



“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通過推進鉀、鈉、鎂、鋰、硼等資源的梯級開發,到目前,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產已經超過800億元,擁有職工1.8萬餘人。”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鹽湖資源是國傢戰略資源”的定位,公司將加快推進“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的戰略佈局,打造中國鋰原料基地、世界鎂工業基地和鉀工業基地。



近年來,青海循環經濟、新興產業投資占一般性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70%,尤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呈現“翻跟頭”式的增長。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青海鹽湖提鋰-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鋰電池制造-新能源汽車制造的完整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十三五’末,鋰電產業產值可達到千億元規模。”青海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喬弘志表示,圍繞產業發展方向,青海正在推進幾大“千億元產值”產業發展規劃。



從過度依賴資源型、能源化工產業到循環經濟、新興產業漸成氣候,從粗放單一經濟結構到構建綠色多元的生態經濟體系,青海正在加速擁抱新理念、新技術、新產業,在轉型升級中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記者快評:為創新驅動“賦能”



世界經濟的每一次重大轉型,都與能源變革息息相關。進入21世紀以來,以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開發利用方式面臨挑戰,一場歷史性的能源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



“能源轉型是社會化的系統工程,其根本任務是構建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根本途徑是再電氣化。”2017年,國傢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在公司年中工作會上提出的再電氣化,從生產環節看,體現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從消費環節看,則體現為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及能源變革行動不斷推進,清潔能源已成為全世界綠色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而相關研究表明,90%以上的清潔能源必須轉化為電才能得以應用。因此,電能是清潔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形式。



青海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是國傢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在國傢創新驅動戰略和省委省政府生態保護優先戰略的指引下,青海的經濟結構正發生著可喜變化,初步走出瞭一條具有青海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尤其是2017年“青洽會”期間,青海連續7天全清潔能源供電,為告別化石能源邁出瞭開創性的步伐。

美國商標申請台中

當今的現代科技全面、系統、深入的發展正在將人類文明推進到生態文明的新時代。能源正在由化石資源為主轉向以太陽能、風能和水能為主,分佈式能源概念將重構能源基礎設施,電動汽車將取代燃油汽車;在這個生態文明新時代,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能夠生產綠色有機的生態產品、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區域,將成為具有巨大競爭力的區域。因此在新的時代,青海許多特有條件開始凸顯自身獨特的經濟比較優勢。



清潔能源是人類利用能源的發展方向。實踐證明,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今天,盡快實現由過去單純依靠大規模投資、大規模資源低效率消耗並造成大規模環境破壞維持增長,轉為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等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改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和途徑。相信,通過發揮具有自身比較優勢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讓它們為創新驅動發展“賦能”,青海一定會闖出一條經濟落後、生態脆弱的少數民族地區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arrow
arrow

    cwm622ss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